新闻详细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连续发生了四次所谓的流通革命,从而打破了产业革命200多年物流一直落后于生产发展的状况,完成了从生产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同时,逐步形成了与传统的不发达流通状况迥然不同的现代物流的特征。从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窥视到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一)扩大化
 
传统的物流规模往往落后于生产发展规模,而现代流通规模,如从业人数、商业店铺、仓库设施、运输工具、货物流量等方面的发展速度都超出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发展速度。从总的趋势来看,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流通规模的发展速度越快,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越重要,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出现流通规模扩大化的原因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中商品率的上升,市场的扩大,消费水平的提高,竞争的加剧,进人流通领域的货物流量越来越大。
 
(二)一体化
 
流通作为与生产过程相分离,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过程而存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然而,现代流通呈现出的则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体化趋势。一方面,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使原来完整的生产过程逐步分化为许多个紧密相关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甚至在发达国家某些大型企业内部,不同车间之间也形成了带有商品交换性质的物资流转,从而使流通逐步渗透到生产过程中去,形成流通与生产的一体化;另一方面,流通加工这一新兴行业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则是生产过程渗透到流通过程中的一种典型的经济形式。目前,国外还大量发展了生产、流通一体化的特种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同时进行加工活动和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进行商品交易活动。鉴于现代经济发展的这一特点,国外有的国家已用法令形式将流通部门改称为“流通加工”部门。
 
(三)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社会流通化,而流通社会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流通社会化又提高了自身的流通效率,从而适应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近百年来,流通当事人的出现,商业内部批发与零售业的分工,批发业的专业化及专业批发公司的迅速兴起,工商业之间批发业务的分工,交通运输部门的独立,运输部门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邮电通讯和保险业的发展,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得流通过程中的信息流、价值流和使用价值流的有关业务活动纷纷走向社会化。尤其是近20年来,物流即使用价值流的社会化更加引人注目,原来由企业自己进行的运输、包装、储存、装卸等物流活动,都逐步走向社会化。随着物流社会化的发展,联合的趋势也在发展,在高度社会化基础上呈现出物流功能综合化的趋势。在工业发达地带,形成了由经营购销、储存、配送、加工、情报等业务的各种流通企业集成的“流通中心”。这种流通中心的兴起,对于实现流通组织结构合理化和保证生产的连续均衡运行,减少社会库存,促进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介于货主与传统物流业之间的第三者物流的出现,则是物流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四)系统化
 
传统流通往往是从某一企业进行组织和管理,而现代流通则是从社会的角度实行系统化综合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系统科学,不仅在生产管理上,而且在流通管理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密切,而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靠流通部门来媒介和组织的。因此,从宏观角度看,系统科学的应用,在流通部门要比生产部门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和更为广阔的领域。物流过程的系统化管理,其基本标志就是打破了传统物流分散进行的状况,而对整个物流过程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经营。20世纪60年代以后,借助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趋向把物流各环节的业务,包括采购、运输、包装、装卸、仓储、分销等联系起来,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总体来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筹划,通盘考虑如何发挥流通的综合功能。在欧美国家,普遍强调发挥物资供应的系统工程,组成供、运、需一体化供应网络。在日本,则强调综合地规划和改革运输、包装、储存、加工、销售等各种物流功能,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现代化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在生产领域,而且在流通领域,自动化、电子化的程度都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在物流中的运用,使流通的方式和条件发生了改变,从而带来了流通生产力的重大革命,使物流及其管理走向现代化。
 
(1)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带来了流通管理技术的革命。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和流通部门有可能建立起完整的情报信息系统。电子计算机在物流的许多环节中,如市场预测、信用审查、订货管理、合同管理、库存控制、设计包装、配送方式选择、资金结算及资料积累、统计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物品生产信息系统和销售系统以及储备信息系统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化信息控制系统,使物流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出现了“看板方式”、“准时方式”、“集中物流”等新的供应方式。
 
(2)自动销售机的应用和普及是销售革命的首要标志。销售业务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订货、供货效率,电子计算机在销售业务中的应用,显示了现代化商业的极大优越性。同时,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视的普及,使得函购订货、电话订货、电视订货也迅速发展起来。
 
(3)集装箱带来了包装和运输技术的革命。集装箱运输本身就能保管货物,它使过去那种包装、装卸、保管、运送分割的状态,趋向综合化,发挥了流通的综合功能。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比较复杂,大型集装箱车站、码头都采用电脑系统进行管理。利用电脑控制的集装箱装卸货物,时间一般可缩短80%以上,大大提高了船舶、港口和仓库的利用率,加速了物品流转。世界上吞吐量在亿吨以上的港口,如鹿特丹、汉堡、神户、纽约等,能在10小时内装卸几万吨海轮,其原因就在于广泛使用集装箱、托盘等专用设备。
 
(4)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发展是“物流革命的宠儿”。由于电子计算机、光电计数器和识别装置等新技术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使得货物的分类、计量、计一价、人库、出库、包装、配送等正在实现无人自动化控制。而自动化立体仓库则是执行上述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它的出现改变了过去仓库单纯保管的旧观念,而正在发展成为物品中转、配送、储调、销售和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中心,这种大型流通中心可以说是现代物流的缩影。
 
(六)合理化
 
近年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流通领域,并根据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不仅在个别企业、个别行业内部推动物流合理化,而且还致力于整个社会的物流合理化。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物流设施合理化。不论是政府规划建设的物流中心、国有铁路、港口,还是工厂、商社建立的物流中心,在选择物流中心地址、交通运输条件、地理位置、衔接生产和消费的流通渠道等方面,都以物流合理化为前提。物流设施一般设置在工业生产发达的城市,或铁路、水路、公路、空运等交通枢纽和货物中转集散地,便于物流畅通,加速流转。
 
(2)商品流向合理化。物流企业坚持及时、准确、高效率、低费用的原则,把商品运达消费地或用户,重视时间管理,合理使用车辆,防止迂回相向运输,降低流通费用。
 
(3)包装规格化、系列化。以运输工具为基础,利用分割系列的办法,建立了运输一包装系统的标准规格,扭转了过去只从生产系统确定包装尺寸的状况,确定了国际通用的物流基础模数尺寸,以及与集装模数尺寸的配合关系,从而将陆、水、空运用同一基础模数统一起来。这样既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标准化,提高储存、运输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包装成本。
 
(4)运输网络化。为了使物流渠道畅通,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各物流企业和专业运输公司合理设置网点,使运输网络化。例如,在商业批发环节上,有的大型批发商店设有物流中心,并设置与之配套的配送中心。这些运输公司由于运输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与铁路、港口、航空衔接,因而形成了一线相连、长短途结合、点面结合的全国商品综合运输体系,使商品运输合理化、网络化。
 
(5)物流机构和环节合理化。物流机构的设置根据生产力布局、流通分工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在产地和销地建立以储存产品为主的物流中心。在发运时,按去向进行组配发运;在中转集散地,建立综合性的物流中心,发挥中转、加工、配送、租赁和储存等多种功能;在交通枢纽上,发展专业运输以及专门接交委托承运商品的企业等。不同商品的物流环节有所不同。例如,服装从工厂到物流中心,再到配送中心,是将大包装改为小包装后运送到零售商店,最后到消费者手中;新鲜产品是从产地或批发商场到零售商店,再到消费者手中;日用工业品是从工厂到物流中心,再到商店,最后到消费者;大型生产资料是从工厂直接发送到消费单位。物流环节的合理化,基本趋向是以最少的时间、最省的费用、最短的途径运动。
当前网页所在位置: 新闻动态/物流常识/详细
地址:广州市花都区白云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中区)快件1楼116室中心办公楼
广东宜家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13130号 copyright 2016